齊魯網濟南6月22日訊(記者 張帥) 正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佈,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。
  據瞭解,中國大運河中的“京杭大運河”山東段全長643公里,歷史上就是通航條件最困難、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複雜、最巧妙的著名河段,今天依然是申遺工作中環境治理最嚴峻、工程量最浩大的河段。
  京杭運河:古代重要經濟命脈
 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,是中國古代重要的“漕運通道”和經濟命脈。作為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橋梁,大運河可謂一條歷史之河、文化之河,凝結著中國政治、文化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。時至今日,運河兩岸依然是我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區域之一。除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形態,在運河的開鑿、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絢麗多彩的運河文化,包括曲藝、舞蹈、戲劇、文學、民間藝術等相當多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,構成了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。
  京杭運河山東段全長643公里,始於隋煬帝大業四年(608)永濟渠的開通,使涿郡(今北京)可通過水路至山東西北德州、武城、臨清等地。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(1283-1288),元政府先後用大批人力開通了濟州渠和會通河,與過去經過山東境內的永濟渠相連接,形成了南起微山湖、北到德州的整個山東境內的水路交通線。元代後期由於中原地區戰亂不休,運河一度處於停運狀態。明朝永樂年間,又對運河山東段進行全面疏私艘幌盜斜3炙頻納枋乖撕尤叱┩āU庵腫純齔中慫陌倌曛謾G逑譚嵛迥�(1855),由於黃河改道,將山東境內運河沖為南北兩段,從而無法保持全線的暢通,運河運輸能力大為削弱。光緒二十七年,清政府下令廢止了河運。
   運河山東段:船舶往來,商旅輻輳
  從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間,運河是溝通中國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的交通動脈。對國家政治穩定,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運河的暢通,“船舶往來,商旅輻輳”,使運河沿線的德州、臨清、東昌、張秋、濟寧、台兒莊成為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。
  京杭運河山東段分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兩段。黃河以北從德州第三店至位山,長235公里,由於水資源缺乏,已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斷航。黃河以南從位山至陶河口,長275.6公里,由梁濟運河、南四湖和韓莊運河組成,為京杭運河山東段的通航河段。
  2000年濟寧至徐州段續建工程完成,其中濟寧段130公里已由六級航道提高到三級航道,使千噸級貨輪可往返於濟寧至江南航線。棗莊段運河航道里程93.9公里,建有台兒莊、萬年閘兩座國家二級標準船閘,年通過能力2500萬噸,可通千噸級貨船,轄區內還建有棗莊、滕州、萬年、台兒莊四個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港口及20個吞吐量在50萬噸以下的作業區。港口總設計能力1300萬噸。年吞吐能力200萬噸的滕州港是京杭運河的第一大港,棗莊的煤炭、建材等資源可通過運河運往江、浙、滬。
  德州因建造漕倉而選址運河東岸興建的衛城,清代已成為商賈往來,帆檣雲集,百貨薈萃,是重要的商品交換集散地。臨清“東控齊青,北臨燕趙”,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,也是繁盛的商業中心。東昌府因運而興,成為“漕輓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”,是運河九大商埠之一;濟寧南達徐沛,北接汶泗,直通京畿,為南北運輸要地,是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、水旱碼頭,有“江北小蘇州”之稱,清代濟寧已是“豐物聚處,客商往來,南北通衢,不分晝夜”的全國著名的商業城市。因河興商,因河興市,運河的暢通使德州、聊城、泰安、濟寧、棗莊等地達到了文化空前發達、市場繁榮的鼎盛時期,從而留給後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。
  德州:因運河漕運興起的城市
  京杭運河德州段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,全長141公里。在隋唐時主要承運徵遼戰備物資,元代年漕運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的151.3萬餘石,到泰定三年增至335.1萬餘石,明代和清初期,運河中興到達鼎盛,德州段運河遞運南糧赴通州量達400-600萬石左右,併成為南北水運的咽喉要地,漕糧轉運和開展貿易的重地。當時德州倉轄兌69個州縣,其中24個縣,直接將糧食交到倉口,年貨運量、周轉量、吞吐量都占運河各港口之首。
  聊城:臨清傍運河,富庶甲齊郡
  京杭運河聊城段原名會通河,全長97.5公里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)開鑿了東平安民山至臨清的運河河道。“南有蘇杭,北有臨張”,這是人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表述,而其中的“臨”即為山東臨清,“張”即為山東的張秋(今陽谷縣境內)。臨清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,為世人所贊嘆,“臨清傍運河,富庶甲齊郡”,大運河造就了古代臨清的富庶繁榮。
  泰安: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
  京杭運河泰安(東平)段從明末至清中葉,南從靳口村入境,北出十里堡,總計45公里。明永樂九年(1411)黃河決口於東平境內,阻塞運河河道,為了剋服運河水源不足的頑症,尚書宋禮採納汶上白英老人建議,破元時所建罡城壩(今寧陽境內),於泰安市東平境內大汶河下游南城子村北築戴村壩,即所謂“七分朝天子,三分下江南”,此壩為全樁型土壩,長約5華裡,遏汶水三分南流經汶上至南旺湖,七分北流,接濟會通河,南北分流濟運。
  濟寧:歷代設河道總督署於此
  京杭運河濟寧段縱貫濟寧全境,全長約230公里,始鑿於元朝。元明清三代,朝廷負責治理運河的河道總督署均設在濟寧,所以濟寧被稱之為“中國運河之都”。每年運“皇糧”約100萬石,僅濟寧碼頭就轉運30多萬石,明宣德七年最高達674萬石,清代年運量約為400萬石。明代在運河“水脊”水處建造南旺水利樞紐,使濟運汶水實現南北分流,其建造水平可與都江堰工程相媲美。清光緒年間停止漕運後,濟寧段運河仍發揮著水運作用。民國初年,濟寧城北的河段漸趨淤廢。建國後,濟寧段運河進行了多次旨在發揮其水上航運、防洪除澇供水灌溉等多功能的綜合治理。
  棗莊:糧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
  京杭運河棗莊段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(1592),史稱泇河、泇運河、韓莊運河。明萬曆三十二年(1600)上接微山湖下連中運河的泇運河全線貫通。當年,糧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。明、清時期京杭運河棗莊段一度興盛繁榮,每年通過泇河的漕運糧船多達400萬石,過往船隻7700餘艘。
  在運河通航的600多年間,運河沿岸積澱形成了豐厚的運河文化遺產,文物古跡星羅棋佈,遍及運河兩岸,這一切構成了沿運河地區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。德州的蘇祿王墓是中菲兩國友好的歷史見證;聊城保留完好的古城以光岳樓為中心,街道呈棋盤式佈局,還有山陝會館、海源閣、鐵塔、臨清的鰲頭磯、鈔關、舍利塔、清真寺等名勝古跡;濟寧的太白樓、竹竿巷、東大寺、南旺分水龍王廟、微山湖等;棗莊的萬年閘、台兒莊抗日紀念館等。這些人文景觀體現出先民們的聰明和智慧,是運河城市文化的載體,也是民族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、不屈不撓、敢於勝利的民族精神的物化。
     (原標題: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 京杭運河山東段643公里流經5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77sspw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